诺门罕战役:靠炮战速胜苏军?日本人的幼稚,如何败光关东军家底?
1939年7月23日6时,日军轰炸机和战斗机58架,首先飞临哈拉哈河上空,对两岸苏蒙军阵地轮番轰炸扫射。
编辑
同时,在日军重炮阵地上空升起了一个灰色长圆形的观测气球,气球下边的吊篮里,3名炮兵观测军官操纵着炮队镜在寻找着西岸台地上苏军重炮阵地。
6时30分,日军首先以野炮群发炮,引诱苏军重炮还击,以便目标发现后,再针对过去观测的目标进行修正,然后以重炮给苏军炮兵以毁灭性轰击。
第二炮群的野炮,集团轰击了一个小时,苏军炮兵是否入了圈套,炮兵指挥官们还看不出来。
到了7时30分,又引诱轰击了30分钟,西岸上炮兵阵地仍无反应。内山少将等得有些不耐烦,命令两个炮群在8时,作全效率攻击射,并建议小松原中将命令步兵于午前10时整步兵出击。
师团长的10时出击令传达到各联队以至各个大队。
1、规模空前的炮战
8时整,日军全部大炮一齐射击,重炮联队的直径150毫米长60厘米的弹头,从步兵后方十几公里的阵地上飞向哈拉哈河西岸,吼声如雷,地动山摇,震撼着草原大地。
各师团的山炮、迫击炮、步兵炮也同时助射发威。从开战到现在,就是入侵中国台儿庄的大血战,日军从来没有动用过这样大规模的炮兵,在日本陆军战史上,这也是空前的第一次。
内山少将能同时指挥着38门野战重炮和72门野炮进行齐头并射,其心情的兴奋可想而知。
日军炮兵阵地上热火朝天,人马繁忙,霎时,阵地上的炮弹壳堆积如山炮手们满身是汗,大声喊叫着将炮弹推进弹膛内。
哈拉哈河西岸台地上,一处连一处升起了黑烟,西岸斜坡上的汽车和装甲车,成群的往台地后坡驶去,乱哄哄的一片。
从气球上传来消息,苏军炮兵至目前最少被消灭了3个中队(12门炮);苏军大炮正用牵引车拖着在变换阵地;又有五六个中队的炮兵被打成哑巴,不能回击。总之,效果显著。
内山少将命令:炮火延伸射击,炮击延长一小时。也就是说步兵在11时发起冲锋。
午前10时,苏军3架伊一16型战斗机,低空飞行,在离地面仅数米沿着沙丘起伏棱线,直奔气球冲去。
一阵机枪扫射,其中一架直接撞中气球。气球“嘭”的一声爆炸,如同一只硕大的火球,坠向草原,一些零星碎片,冒着烟火在空中飞舞。吊篮上的3名观测军官,早被机枪扫死,随着气球爆炸,尸体已不知去向。
地面上的38门野战重炮在气球爆炸后,顿时变成瞎子,停止了射击,好长时间后才在友军的间接观测计算中,重新喷吐着炮火。炮群整整射击了一天。
这一天炮战,内山少将的炮兵打出了两个“基数”,共计21160发炮弹,二百多吨的钢铁倾泻在西岸台地苏军炮兵阵地上了。
2、步兵的无奈
可是,苏军的炮兵并没有明显的削弱。中午过后,苏军大炮在转移到新的放列阵地后,开始反击。炮弹如同倾盆大雨,而且越打越猛,使得内山少将无限惊讶,纳闷苏军怎么有这么多的大炮,难道皇军炮击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
从一天中的炮战判断,苏军大炮每门发射量,最少也有四五个基数,可以推断苏军弹药储备相当充分,而且火炮性能良好。
这一天,日军第2飞行集团轻、重轰炸机和战斗机,每6架一组,约120架飞临哈拉哈河上空,苏军地面上的6个高射炮团的一百余门高射炮奋起迎战,炽密的高射炮弹飞向高空,散发着千万朵白色的弹花。
一百余架苏机也迎面飞来,双方飞机在哈拉哈河上空穿梭般地战斗着,日军第2飞行集团的飞机被击落14架。
天皇陛下的步兵倒了霉。
在当天炮击前,日军各步兵大队已接到在午前10时整全体出击的命令。后来内山少将临时决定炮击延长一小时,步兵出击改在11时,由于双方炮战激烈,阵地上到处落着炮弹,各联队与各大队的通讯时断时续,电话线被炸成碎段。
为了修复,成班的电话兵被炸死,有的大队从炮击一开始就与联队失掉联系。因此,延长一小时出击的命令,一些步兵大队和中队并不知道。
10时整,也就是双方炮战白热化时,最前沿的几支主攻部队跃出了战壕,喊着万岁向岸边苏蒙军阵地冲锋。
这样一来,冲锋的步兵不单受对面苏蒙军的炮火和机枪的轰击扫射,而且也遭到自己后方飞来的野炮炮弹的轰炸。步兵第72联队第1大队就是10时整在弹片纷飞如雨的情况下,冒死冲锋。
当他们于10时30分冲上苏军的阵地时,全大队只剩下一百多人(编制1000人)。
苏军是退下去了,第1大队占领了阵地,但是却遭到自己后方炮群的集中轰击,几乎全队毁灭。
酒井联队长捶胸顿足,咬牙切齿地大骂炮兵少将内山,发誓要将内山少将送交军法会审。
内山少将万没想到他在炮击中的临时动议延长一小时,会给步兵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但是,身为总攻的前线指挥官小松原将军又何尝考虑到炮轰中通讯可能被切断,而不能在已经开始了的行动中又临时更改已下达的命令。
有经验的指挥官是不会同意内山少将的延长一小时炮击的决定的。所以,责任主要在小松原中将。
这一天,尽管有通讯切断造成误炸等种种的不顺利,步兵部队还是拼死向前推进了两公里,距离河岸也就是二三公里了。苏蒙军在日军空军、炮兵和步兵全面总攻下,全线向后撒退。小松原中将命令步兵各部队,在日落前巩固已占领的阵地;炮群相应向前推进,掩护步兵第二天拂晓向河岸攻击。
3、难以执行的命令
内山少将对小松原中将命令他将炮群向前推进,掩护步兵进攻,感到难以执行这个命令。
以一天的炮战结果看,并非像炮战前预想的那样,在几小时内摧毁苏军重炮阵地和西岸上所有苏蒙军大炮。相反,在炮战中暴露出日军大炮性能很多方面不如苏军。仅就当天在进行炮战中各种口径的大炮射程比较,日军炮兵明显处于劣势。
日军只有8门九〇式野炮和16门九二式加农炮在射程上占优势,其余均处劣势。重炮差距更大,苏军八九式加农炮的射程是30公里,而日军只有18公里。
还有,苏军占据西岸台地,居高临下,在炮兵观测上处于绝对优势。日军大炮由于射程短,对苏军大炮是可望而不可即。尤其当日军高空观测气球被击毁,失去空中观测优势,射击精度差了,处于瞎子挨打地位。第一天炮战,日本损失各种炮38门,110门炮已经损毁三分之一。
为了弥补日军大炮射程短的缺陷,小松原中将才命令炮兵连夜推进数公里,以便缩短射程,发挥炮火威力,掩护步兵第二天拂晓进攻。
这个命令不但内山少将感到难以执行,主要原因是大炮射程短,苏军大炮转移到台地后面,从远处打你,而你打得到的大炮,他又躲走了。怎么办?只有将大炮向前推进,才能达到战役的目的,当初军司令部调重炮联队到前线来可不是躲在后方挨打,必须向前推进。
双方争论不休。
这时各部队不断报来损失数字,并且点名控告炮兵指挥官,有些损失是被自己的炮火造成的。
小松原中将更加坚持要求移动炮群,以减少步兵的损失。
作为炮兵司令官的内山英太郎少将,完全明白双方所持的理由都很充分,自己很难站在哪一方。
炮战前自己所坚持的“炮战速胜论”看来已经破产。
作为指挥官,内山明白,他的军事前程已因这一次炮战将被断送,但是,由于步兵部队还有所进展,如果支持步兵获得成功,或许还有所补救。
这时天已大亮,内山少将提出个折中方案:
炮群不能移动,但为了步兵推进,可以抽出两个炮兵大队随同步兵推进,白天做好准备,晚间移动。畑勇三郎少将勉强同意了。
于是,从野战重炮第1联队和独立野战重炮第7联队各抽出一个大队支援步兵作战。两个大队是九六式榴弹炮8门,九二式加农炮8门。
4、自杀式攻击
经过一夜的争执,统一了意见,小松原中将命令早8时全线猛攻,目标是哈拉哈河浮桥。
日军的飞机和炮群一齐压上桥头,炮火来势之猛,超过前一日。尽管苏军远射程炮不断地轰击日军重炮阵地,但是畑勇少将的炮群仍然将炮火集中在两河汇流处一带,这一带是日军任何大炮从它所处的放列阵地都能射击到的。
两河汇流处及桥头落下的炮弹犹如急风骤雨,河上像开锅下饺子,无数水柱冲空而起。终于,浮桥被击中,桥板飞向高空,在黑烟裹挟下又纷纷下落。桥头的苏蒙守军和高射炮部队,忙向西岸的僧布尔敖拉退去。
这时约有一个大队的日本步兵,顺势冲过浮桥,进入僧布尔敖拉山脚,企图上山夺取台地上的苏军大炮。
一小部分敢死队携带着反坦克手雷和炸药包,则一过河便向北插去,以分散苏军注意力。
这时关东军前线各部队的少壮军官们,认为空中和地面的战斗已经得手,已不再考虑越境入侵和越境轰炸的后果,不再考虑只是在东岸结束战斗收拾局面,而是继续扩大战果,实现最初制定的战役目标:围歼哈拉哈河东岸全部苏蒙军队。渡过哈拉哈河,进至西岸消灭苏蒙军预备队。夺取并扩大哈拉哈河西岸的登陆场以保障而后的行动。
如果这个战役计划能够在7月实现,冬季到来之前,在张家口驻蒙日军的配合下,就可以结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全部军事行动。
各部队的指挥官,纷纷率队冲向河岸,冲过哈拉哈河,去攫取“战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过河进攻僧布尔敖拉高地的部队刚冲到高地半坡上,从僧布尔敖拉东、西山口及平坦的山顶上,涌出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布满了山野。
这是雅柯夫列夫少将的第11坦克旅和米秀林上校的第8装甲汽车旅。
坦克车上的火炮和装甲车上的机关炮,喷吐着榴霰弹和烧夷弹哗哗地压过来,机枪弹如同下雨似的泼向冲锋的日军。
日军各个肉迫攻击班的“肉弹”,揣着地雷冒着弹雨冲向坦克及装甲车,连连炸响,一批接一批地冲上来的“肉弹”和战车同归于尽。
但是坦克、装甲车并不后退,而是形成包围圈,将日军大队往哈拉哈河上赶,后退的苏军步兵和蒙军骑兵也从两翼包抄过来。雅柯夫列夫少将的先导坦克,率领着坦克群向河岸冲去。
这时,三名“肉弹”冲上来,两名立刻被机枪扫死,另一名“肉弹”滚出射线,将地雷拉响,一个箭步靠近了雅柯夫列夫少将的坦克,只见火光一闪,“轰轰”两声炸响,坦克不动了,浓烟烈火团裹着炸毁的坦克。雅柯夫列夫少将和全体坦克乘员壮烈牺牲。
尽管敢死队炸毁坦克、装甲车多辆,也阻挡不住苏军机械化部队的反冲锋。关东军潮水般地涌回浮桥,争先恐后地退回东岸,坦克和装甲车尾追日军压过浮桥。
东岸的日军后续部队措手不及,在西岸的退兵波浪中稳不住阵脚,全线被迫后退。于是西岸的苏军大炮又延伸射击,炮火集中在日军重炮阵地上,而把溃退的步兵留给了坦克装甲车去驱赶碾压。
正在指挥4门150毫米榴弹炮射击的日本皇族东久弥宫盛厚殿下,也遭到集群炮弹的轰击,阵地硝烟滚滚,沙尘飞扬。
一颗重炮弹落在第一门炮座后不远处爆炸,盛厚殿下被炮弹爆炸掀起的沙柱埋住半截身子,头朝下,脚朝上。军官们慌忙前去救援,等挖出看时,殿下头部被弹片擦伤。
殿下和属官立即被送往海拉尔陆军医院,当晚属官死在病床上。
植田谦吉大将接到报告后,认为没有保护好皇室,自己负有责任,连忙打电报向盛厚殿下表示慰问,祝贺殿下获得卓著战功,并立即命令给殿下办理调转手续,待司令官赴诺门罕会见殿下后,请盛厚殿下转到哈尔滨附近阿城重炮联队去继续履行皇族的例行军务。
5、炮战速决论的破产
炮战进行到第三天,小松原中将对依靠炮战解决战斗已经失掉信心。
开战之前,原估计只要几小时或最多一天,就可消灭西岸苏军炮兵。现在看来,好像苏军的大炮越打越多,越打越猛了。
而内山少将的火炮已损失几十门,弹药也感到紧张。第一天打了两个基数,第二天打了一个半基数,今天各炮的限额也是一个半基数。
日军炮弹越打越少,前线储备日渐空虚。苏军头两天是边退边打,炮火并未减弱,弹药充足,有恃无恐。
依靠炮战打出效果后再用步兵攻击占领的战术是失败了,还得回到夜袭的老路子上来。
昨夜推进的两个炮兵大队,16门大炮在步兵协助下进入阵地后,天明试射。一个小时后受到正面和侧面苏军炮火的集中打击,排列火炮的阵地被爆炸的烟尘整个覆盖了。
九六式榴弹炮大队长林忠明少佐阵亡。炮队被浓烟遮住视线无法射击。这支炮队由于是半夜进入阵地,所占的地形是个斜坡,有一半暴露在苏军炮兵观测视线之内,试射的火光成了苏军炮兵标定的目标,招来了一顿轰击,两门150毫米榴弹炮被击毁,大队只好用其余6门炮还击。
对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蒙军阵地,不管小松原将军采取夜袭或白天步炮协同,都无济于事,苏军粘在那里,无法吃掉他。
山县大佐的步兵第64联队面前的苏军三个沙丘阵地,距河岸只有3公里。山县的部队连攻三天,每次都是攻到铁丝网前就遭到倾盆大雨似的炮弹,上去的小队没有一个活着下来的。连一个小小的高地也拿不下来,急得旅团长小林少将在午后亲自到山县联队督战。
苏军炮兵司令官瓦日诺夫大将和第一线炮兵指挥官高尔金少将,指导炮兵已经把每一小块地方都标在他们的射击板上,而且制出换算表。他们的机械化炮兵群转来转去,按照事先标定好的射击阵地,灵活地以集团炮火射向每一个射击区。
因此,日军步兵进攻到哪里,哪里就遭到倾盆大雨似的炮弹。
7月25日午后,小松原中将向关东军司令部请求拨给一个会战份(一场会战需要15个基数炮弹,一门75毫米野战炮,所以一个会战份为15个基数炮弹,1个基数为100枚炮弹)的弹药,火速运到战场。
根据目前战场这三天弹药的消耗,每天大约射出300吨各种枪弹炮弹,一个会战份是一万吨。
既然炮战不能速决,就只有打消耗战了。战场的弹药储备已趋紧张,尤其是重炮弹药,这些是需要从遥远的旅顺口要塞运过来的。
但是,就在这时,关东军司令部来了命令:“立即停止进攻,占领东岸战线,并构筑阵地。”
关东军司令部在炮战前对苏军炮兵战斗力和后方供应能力估计过低,总认为“杀鸡焉用宰牛刀”,重炮一调上去,几个小时就解决问题。
因此对重炮部队调上去的一系列的诸如弹药消耗及补给、重炮在沙丘中移动,双方火炮性能的比较、观测手段等组织和技术问题,作战参谋们并没有充分地考虑,或者说是也不愿意考虑,对自己估计过高。
他们也考虑了地形条件,西岸比东岸高,因此调上来一个气球中队。当气球被苏军打掉后,补救的办法事先并未考虑。使得威力强大的150毫米加农重炮,成了“盲人打瞎马”乱轰一通,司令部的“炮战速决论”不能不破产。
无奈,只好下令停止进攻,转为构筑阵地进行持久战。
由进攻战转为构筑阵地防守战,给小松原将军又带来了难题。目前小松原将军已经占领的战线是北起谢尔陶拉盖高地,中经巴尔其嘎尔高地,南到胡鲁斯台河南岸的诺罗高地,全长近40公里。以现有兵力守住这样长的一条战线是不可能的,到处是起伏的沙丘,苏蒙军随时都可钻过来。
但是关东军司令部来了命令必须执行。真是攻不达,守更难,整个战线都暴露在西岸苏军炮兵射程之内,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构筑阵地谈何容易。
7月25日下午5时30分,小松原中将下达了“构筑阵地准备持久战”的命令。将整个战线分为左右两线,在线上的一些高地构筑据点式永久性工事。
由于炮战失利,关东军炮兵司令官内山英太郎少将连同他的司令部调回原驻地。战场炮兵司令则由旅顺重炮兵第3旅团长烟勇三郎继任。
#图文打卡计划#